大凡现以上病情,不独耳疾当如是治,即周身关窍、百节地面。而又曰补坎者,盖以火之根在下也。
吐本从阳,泻本从阴,一时吐泻并作,中宫失运,此三证也。法宜急下以存阴,如大小承气汤之类。
如阳旦汤、术附、羌活、附子汤之类。 予思虚劳之人,总缘[1]痿躄………火灭而正气即复,何此段文字原本脱,据光绪本《医法圆通》补。
[1]冷原本作"令",据文义改。但《内经》称治痿独取阳明,乃不易之定法,此中必有定见,当是肺热叶焦之由,起于阳明也。
阴证之谵语,由其正气已衰,阴邪顿起,神为阴气蔽塞,则神识不清。夜梦遗精,有服桂枝龙牡汤而愈者否?
[眉批]阴阳,一气耳。 因外感风寒而闭者,按六经提纳治之,自然中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