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发汗则燥,心愦愦,反谵语。若夫阴证,则别有法,不在此例矣。
此关防下利,忌阳明脉弱,更不可误下。虽朱公《百问》积平生之勤,尚不免后人之纷纭言之,予实何人,仍以数月而有所成。
按《伤寒论》合病,言太阳有二条,不言合病,然用方一以KTKT有汗,用桂枝葛根汤以解肌,一以KTKT项背强无汗,用葛根汤以发汗,则暗合阳明合病矣。二者皆急,当以二者并治。
如腹满嗌干,诊得尺寸俱沉细,过经不愈,太阴病温也。阳明病无汗,小便又不利,则温热抑遏不得发泄,故心中烦闷懊,湿热久郁,身必发黄。
用寒,则碍厥冷。海藏云∶伤寒传至五六日,渐变神昏不语,或睡中自语,目赤神焦,稀粥与之则咽,不与则不思,此言热邪内传手少阴心经,心火上薰于肺,则神识昏迷,若脉浮数,热在小肠,用导赤散;脉细数,热在心经,宜泻心汤;若浮沉皆数,两经皆热,导赤各半汤。
化而用消导忌苦寒,人不知矣。 中之下即肌肉之下,筋骨之间也。